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,师未即去,明日到,病人向壁静卧,此热已去,因知其差。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,须发其汗,若明日身不疼不重,虽脉仍洪大,必非邪脉,乃时脉也,不须再汗,谓已解也。
方有执曰:已,止也。乃一时湿盛生寒,非伤寒之恶寒也。
若「汗出」微恶寒;去芍药方中,微恶寒之上,当有「汗出」二字,若无「汗出」二字,乃表未解也,无加附子之理,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〔数则为虚〕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张志聪曰: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,如太阳病,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,此脉与形证相应也。
如梧桐子者,以二大豆准之。热甚逼阴,所以荣竭血尽,干烦而不得眠,血薄肉消而成暴液。
若误以阳明内湿之热,上越之头汗而遂下之,则湿从寒化,即乘虚入于上,则肺气逆而胸满,入于中,则胃不和而为哕,入于下,则膀胱气化不行,为小便不利。诸阳受气于胸,而转行于背,气痹不行,则胸背为痛,而气为短也。
故弱者卫气微,当是「阳气微」;迟者荣中寒,当是「脾中寒」;上下文义始属。人之藏气亦然,故其脉有相乘,有纵有横,有逆有顺也。